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:不一定有能力要得到…
1、一般人认为能对美色不动心,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。
2、若以圣人的尺度期许是对的,却不必要求他人或自己都是圣人。
3、一般人贪五欲,修行的人,即使修苦行不贪求五欲,也有贪,贪的是圣果。圣位。得解脱,才真不贪。
4、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,有这样的一则趣谈:有两位努力修行的和尚,一是师兄,一是师弟。有一天的行脚途中,走到河边要过河,遇到一位年轻女子也急欲过河,但那是在大雨之后,河面水涨而又无船可乘。其中的师兄自告奋勇将女子抱过了河,然后各走各的路。然而在路上,师弟不断地向师兄抱怨:出家人怎么可以接触女子,你今天抱了女子过河,是犯了大戒。师兄不予理会,行事如常。到晚上,师兄一觉睡到天明,而这位师弟辗转难眠,对于师兄白天的行为,耿耿于怀,认为他犯了戒,尚不知忏悔。师兄醒来见师弟一夜不眠,问明原因。师兄便说:我抱女子过河后已放下,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紧抱着她不放?
5、以个人立场来看,这样无穷的欲望,是一种负担。一种贪求。如果是为了家族。为了社会谋福而追求,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贪求,就会是好事了。
6、有人问我:佛经说无执着就是无分别。无烦恼,我们是否可以无分别?
7、精神的心,包括感情。理性。思想。观念等。这些虽然和头脑都有关联,但头脑却不等于精神,头脑是精神所依,精神是头脑产生的功能。
8、如何使环境清净。国土清净,首先要从内心开始,那便是从观念的纠正和信心的建立,同时要用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净化身心。在修行过程中,便会发觉身不清净。心不清净,当发觉身心不清净时,就是渐渐趋向清净的表征。由个人的自我清净,再用关怀和劝导,付出时间与耐心,影响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内所接触到的人。也就是自己本身要在行为上。观念上。心念上,渐作检讨。同时潜移默化,影响所及,便能使得国土清净了。
9、可能实现,只会带来痛苦。例如,有些年纪很大的人生了重病,或是已经患了不治之症,还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不会死,这种虚妄的执着与期待,就是痛苦的根源。所以,很多人都饱受求而不得的痛苦,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八苦之一:求不得苦。
10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,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。
11、如果人在满足欲望时,没有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要。是不是应该要,就容易犯错。甚至有的人在欲望之下,连犯法都不怕了。
12、贪。嗔。痴是你。我。他的具体表现。所谓你。我。他,其实就是我执。有我才知道有你。他。我希望。我不希望等念头。
13、所有的宗教都一样,只是用不同的名词而已,有的称佛,有的称耶稣。上帝。神。
14、欲和爱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,只是它们常常容易引起人们贪的欲望,而欲和爱一旦和贪连在一起,就变成烦恼的名词。
15、我说:这是不可能的。当下的你问我答,你我之间无分别吗?
16、若能慢慢地练习,不为过去的事烦恼。
17、在这些祈求之中,有些合理。有些不合理。有些人求人。求神,当然也有求佛菩萨的,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。如果是合理的追求当然不为过,例如健康。长寿。平安。学问。功名等,都是人人想要的,并没有什么不好,如果能够如愿以偿,当然很欢喜。但是,在这个世界上,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愿,有些过分的奢求根本不。
18、所以,想要化解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,首先还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合理的需求。求有时是一种需要,有时则是一种欲望,而欲望并不等于需要。例如,有些人在台湾已经拥有一栋房子,却仍希望在香港。美国。大陆再各拥有一栋,这就不是需要,而是欲望了。像这样过分的欲望,就算短期之内能够满足,却不可能长久维持。当所求落空时,不免带来失望与痛苦。
19、清净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,佛性是在凡不减。在圣不增的本来面目。有位禅师开悟以后,有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,他回答:早晨起床后,转身碰到墙壁,才发现我的鼻孔是朝下的。意谓佛性到处存在本来具足。当烦恼心还在的时候,即在迷中,就看不到佛性。智慧显现时,即已开悟,不论看到什么,什么都是佛性,那又称为无分别心,或无差别性。
20、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,人通常看到美丽的风景。听到好的音乐,总会想多看几眼。多听一下,这都是人之常情。所以,享受美色与音乐,是本能的反应,并不需要特别厌离。对于公园让人赏心悦目的花朵,就让它自然而然地呈现在面前,只需单纯欣赏它的美丽;对于音乐,如果正巧听见动听的音乐,那就自然地去聆听,听得欢喜,也是一种享受。
21、有人形容物质文明和人类欲望的关系,就像一个人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,因为一下来就会被老虎吃掉,他只能骑在虎背上,老虎跑得愈快,骑在虎背上的人也愈紧张,但无论如何紧张,也不敢让老虎的脚步停下来。作为一名现代人,似乎经常是处于这样的心情中。
22、在人的一生之中,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:没有钱的时候求财,没有名的时候求名,没有地位的时候求地位,没有孩子的人求子嗣;还没有结婚的人,就希望求得美娇娘或如意郎君。此外,世界上还有很多宗教。神明,专门标榜有求必应,当有人觉得内心不平安,就会抽签问卜。祈愿平安,这也是一种祈求。如此看来,一无所求的人其实很少。
23、我们的心,非贪即嗔,愚痴而不知智慧,所以从减少贪嗔着手,才能发现智慧是什么。有人在念佛或诵经时,生不清净的杂念。妄想,这是正常的情况。就是因为心不清净,所以要修行。开始修行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有烦恼,才要追求智慧。烦恼断尽则见智慧,智慧圆满便与佛心相同,佛心与众生心原是一样,不同的是众生心有烦恼。佛心无烦恼,这就是明心。明佛的清净智慧心,便能见佛的不动性和空性。
24、有些我们想要的东西,不一定有能力要得到。比如说,种稻需要技术,一步步照方法做了,却还不一定可以收成。不幸遇上大水灾,明明看到快要收成了,却泡汤了。所以,该要。能要的,还不一定要得到。
标签:
相关文章